胶东在线7月31日讯(通讯员 刘晓楠 刘玉冰)清晨八点,城市刚刚苏醒,123路公交车已载着一群身着蓝色志愿者服的年轻人驶向烟台市儿童福利院。进入活动室,一个小朋友抓着志愿者的衣角怯生生地问:“姐姐,明天你们还来不来?”——这是鲁东大学2025年“心源计划5.0”志愿行动中的寻常一幕。结束一天活动后,志愿者们围坐复盘,从孩子的细微反应反思活动设计的得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观察与思考,灯光映照着他们专注而年轻的脸庞。

心源长流:五载深耕,守护心灵绿洲
“为学须有本源,致远不忘笃行。”自2021年破土萌芽,在指导老师辛素飞的带领下,“心源计划”已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滋养心灵的持续涌泉。五年来,鲁东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接力奔赴,将专业所学化为不辍的陪伴。
2025年初夏,新一届动员大会吹响号角,33名经过严格选拔与专业培训的青年志愿者踏上征途。他们的任务清晰而坚定:响应福利院面向孤残、智障及多重障碍儿童开展的“心桥”专项社会实践,以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媒,为院内数十名经历各异的儿童构建情感支持的安全港湾,在潜移默化中植入“成长性思维”的种子;同时以渐进式挑战筑牢“心灵韧性”的根基,疏解心结,播种希望,让专业关怀如源头活水,持续滋养这片需要特别关爱的土地。

守护“未来之源”:筑牢儿童心理健康基石
儿童心理健康,关乎个体幸福成长,更牵系国家未来发展的根基。《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需求凸显,部分困境儿童面临挑战。国家正通过《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等政策织密防护网络。鲁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社会服务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厚植家国情怀”。“心源计划”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脚注——青年学子们以专业知识为盾,以青春热忱为剑,将前沿心理学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韧性培养策略,主动投身筑牢国家心理健康防线的宏大工程中,守护民族最珍贵的“未来之源”。
匠心独运:专业为基,科学护航成长
为切实助力福利院孤残、智障及多重障碍儿童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鲁东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专业师生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策划并实施了此次暑期公益服务活动。活动严格遵循团队心理辅导的专业范式,以原创性、循证性的干预方案为核心,科学护航儿童成长。
所有活动方案均由团队基于发展心理学、特殊儿童心理及团体动力学理论,结合目标群体具体需求设计而成。通过领导者与观察者的专业分工和协同工作,团队日复一日及时复盘总结,持续迭代方案,确保其针对性、有效性与适应性。活动创造性运用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和心理剧技术等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核心干预媒介,为言语表达受限的儿童提供了非言语的象征性沟通渠道,其创作过程本身即具疗愈性。活动内容聚焦于培育儿童关键性心理品质,深度融入多种循证心理治疗技术,促进成长性思维方面,增强心理韧性,培养合作能力与亲社会行为。
这份专业的“匠心”贯穿始终。师生团队以深厚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石,以严谨的科学方法为航标,致力于为这些特殊儿童的生命旅程注入更坚实的心理资本与温暖的支持力量,让心理学的智慧如春风化雨,无声浸润孩子们的心田。

双向奔赴:爱的滋养中共同成长
福利院的孩子境遇各异:有肢体受限但思维敏捷者,觉得活动“太幼稚”而兴致缺缺;有心因性障碍儿童,反复确认志愿者手中的物品“能不能给我”,或不断提问以寻求肢体接触和关注;也有智力发展迟缓的孩子需要极致的耐心引导。面对复杂情况,志愿者们也曾无措。

烟台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的鼓励点醒了他们:“千万不要气馁,微小的改变就已经让我们非常感动了。”青年志愿者们以专业方法回应了挑战,临近活动尾声,当沉默羞涩的小孩主动展示她的画作,当拒绝参与的孩子逐渐敞开心扉,当茫然无助的孩子开怀大笑,谁能不为之感动呢?
实践亦是淬炼。精心设计的活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志愿者们就利用午休或晚间争分夺秒复盘,调整方案;在应对孩子突发状况中,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真实能力。挫折成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们共同的“成长性思维”训练场,孩子们纯真的信赖与点滴进步则是最珍贵的回馈,让年轻的心灵在付出中收获远超书本的丰盈成长。

青春沃土深耕希望
在福利院的活动室,孩子们投入游戏时绽放的笑靥,与青年志愿者俯身倾听时专注的侧脸,共同勾勒出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画面。
“我们因为爱聚到了一起”,一位比志愿者们大不了多少的特殊教育老师曾这样说。青年学子们 以成长性 思维为犁,开垦儿童自我突破的沃土;以心灵韧性为种,培育直面风雨的生命力。每一次“再试试”的鼓励,都在打破“我不行”的桎梏;每一次对挫折的重新定义,都在积蓄未来人生的复原能量。这持续流淌的“心源”活水,必将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托举起生命的无限可能。这种爱与成长的力量,正是鲁东大学“心源计划”2025年用行动写下的青春注脚。
